蘇聯(lián)使用的技術術語中有一些來自德國,而自動軋管機這一名稱卻來自美國,實質上這一種命名法是欠科學的,因為當時的“自動”一詞是相對于周期軋管機的人工喂料而言的,鞍鋼不銹鋼無縫管工程沿用了蘇聯(lián)的技術詞匯,把這種短頂頭軋制工藝稱作“自動軋管機”。德國不銹鋼管界則從工藝特征出發(fā),把這種軋機稱作“Stopfenwalzwerk”,英美技術文獻稱之為“Plug Mill”似更妥當,唯獨譯成中文叫“(短)頂頭軋管機”似乎又欠雅,但是只要人們都知道這種軋機是怎么一回事,即使叫“自動軋管機”也無妨,就算別的軋機可能更自動一些。
美國有用軋機發(fā)明者的名字來命名軋機的做法,在無縫鋼管生產技術方面就有“Assel Mill”、“Diescher Mill”和“StiefelMill”等,令人驚訝的是斯蒂弗爾卻并非這種軋機的發(fā)明者,這一章特別是這一段故事有助于了解這一史實。那么又產生一個問題,美國或者說英語的技術文獻中,甚至有時在德語技術文獻中為什么把自動軋管機叫“Stiefel Mill”呢?這是和斯蒂弗爾與自動軋管機組多年一貫的密切關系有關,這是指:
1. 自動軋管機組中采用的穿孔機是他發(fā)明的;
2. 雖然他不是 Morse-Wirkstrom 小組的成員,但軋機獲“自動軋管機”之稱謂和用回送輥提高軋機機械化水平密切相關;
3. 在不銹鋼管廠實際使用的、具有現(xiàn)代化自動軋管機雛形的自動軋管機組是在他領導下的Standard Eng公司(廠)設計制造的。
1902年秋斯蒂弗爾在賓州 Ellwood 市組建Standard工程公司專門制造無縫鋼管設備并進一步完善了自動軋管機,使之成為現(xiàn)代化的軋管機,因此在美國,自動軋管機被稱為 StiefelMill.
自動軋管工藝和通常三段式軋管工藝的一大區(qū)別在于軋機之后設置均正機,空心坯經自動軋管機軋制后,須經過均正機,以使壁厚均勻,均正后經定減徑工序才是熱軋成品管。這種自動軋管機組的設備組成如圖5-1所示,這種自動軋管機組的誕生年份是1905年。
據(jù) Mannersmann Marktforshung GMBH 在1984年5月的統(tǒng)計,各國擁有的自動軋管機數(shù)量如下:歐洲23臺;美國24臺;蘇聯(lián)12臺;日本6臺;合計65臺。這可以說是峰值,此后只有拆除的,沒有新建的。這種工藝在大小口徑鋼管生產兩方面均呈現(xiàn)衰退趨勢。
自動軋管工藝如圖5-2所示。
空心坯在自動軋管機上軋制時,棒桿支持在后推力座上,頂頭連接在芯棒桿上,位于孔型中間,和軋輥孔型形成一個和管子壁厚相適應的環(huán)狀空隙,一般管子通過兩個道次軋成,第一道次軋完換頂頭后,上輥抬起由回送輥回送至前臺,然后再軋第二道。自動軋管機若要“尋根問祖”,則有兩種說法:
1. 自動軋管機是在改進二重式軋管機的基礎上發(fā)展起來的生產過程機械化的軋管機;
2. 自動軋管機是在周期軋管上改孔型(包括改軋輥旋轉方向)解決人工喂料而發(fā)展起來的。
J.P.Boore支持第二種說法,葉爾莫拉耶夫則贊成第一種觀點。前面曾提及周期軋管機是在兩重式軋機的基礎上發(fā)展起來的,因此這兩點說法并不矛盾。